栏目: 刺绣名家大师 | 作者:佚名
杨守玉(1896—1981),女,生于常州,乳名祥名,学名杨韫,字瘦玉、瘦冰、后改名守玉,字冰若。正则绣创始人,现代刺绣工艺家。工画善绣,能诗会文,爱好金石。
自小随表姐学绣,20岁毕业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,画家吕凤子聘请他到丹阳正则女子中学,任绘绣课教师,后任绣科主任。30年代,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,根据西画笔触、透视等原理,创造了运针纵横交错的乱针绣法。乱针绣最适宜于刺绣轴画,能达到形似,别具一格。开始试绣以水彩画为绣稿的"老头像"、"小女孩"等作品,取名"杨绣",后改称为"正则绣",亦称"缤纹绣";"乱针绣"渐渐地作为一种创新品种被人们喜爱、接受。
传世绣品有《罗斯福像》,赠送给美国,现藏美国美术馆;《美女与骷髅》,曾在四川重庆举办的美术展览获奖金;《少女》藏于苏州大学;《朱德像》,藏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。
杨绣传奇
杨绣传奇
20世纪50年代,刘海粟曾写信向郭沫若推荐介绍一位刺绣大师,说她"奇意密思,多有创造";"以针为笔,以丝为丹青,使画与绣法融为一体,自成品格,夺苏绣湘绣之先声,登刺绣艺术之高峰。见者莫不誉为'神针'"。被刘海粟誉为"神针"的这位刺绣大师就是他的表妹杨守玉。(1896—1981)。
杨原名韫,字瘦玉。1896年6月出生在常州一个书香之家。早年受学于史良父亲史聘三先生。1910年刘海粟在常州青云坊创办图画传业所,杨守玉与表姐一起前往学习绘画。其写生传神,临画逼真,花园里的太湖石、池边树,在她的画笔下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充满了灵性和活力。在武进县立师范师从吕凤子学习美术。1915年,杨守玉从常州女子师范学校图工班毕业,被著名国画大师、教育家吕凤子聘请到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任教。在正则学校,杨守玉一边教授传统刺绣技法,一边潜心研究中国古今刺绣和中外画法。她认为绣应该异于画,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造型艺术,应该令针法极其变、尽其用。多少个不眠之夜,她反复琢磨着,素描的层次、钢笔画的笔触、油画的色彩,给了她很大的启发。从1915年起她尝试从不同方向、用粗细长短不一的色线交叉进行刺绣创作,到1919年在刺绣方法上终于有了新的突破。杨守玉继续摸索着,她把西洋绘画的色彩和素描的衬影法运用于刺绣,使绘画与刺绣有机地结合起来,针法与笔法相通相融,突破了工艺的樊篱。
1928年,一种异于以往刺绣的新技法——乱针绣终于在杨守玉手中创造成功。这种新绣法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、分层加色、渗色等手法使绣者之手指能离开眼的约束,将心灵之感受表现于绣中。此绣近视非画,甚至视如无物,远视始辨物象,但又与画不同,其特有的线条组织,具有色彩丰富、层次分明、立体感强的特点,从而达到明暗、远近分明的艺术效果,成为近代中国刺绣史上的一大革新。
乱针绣完美结合中国刺绣与西方油画的理论与技术,显示出刺绣的立体效果、作品的空间立体感和变化的色彩。乱针绣作品题材广泛,尤其适用于人物,风景和动物等题材,对于世界名画是一个再创造,更显得惟妙惟肖。一些优秀的乱针绣作品则被海内外众多著名人士所收藏,也多次作为国礼,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于外国首脑。乱针绣确是绣苑中的珍品,极具收藏价值。
杨守玉一生致力于绘画,刺绣艺术教育工作,追求艺术的至善至美。她能画善绣,能诗能章,篆刻书法无不精通,具有扎实的文学修养和深厚的艺术功底。由于她在刺绣艺术理论上有其独到的见解,在绘画艺术与刺绣技法相合的探索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,于20世纪20年代发明成功震惊绣坛的乱针绣。乱针绣以一种全新的艺术手法,打破了传统刺绣"密接其针,排比其线"的框架。在针法中融合笔法,以针代笔,以线代色,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,分层加色,渗色等手法,使绣者之手不受眼的约束,直接听从脑的指挥,将心灵之感触融于绣中,极大地丰富了绣品的深度,广度与质感,开创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新天地。
杨守玉创始的乱针绣作品闻世后,在国内外的多次展示中,引起美术界的很大反响,深为杨守玉大胆创新的气魄而赞叹与敬佩,并得到有关方面的多次嘉奖。但她为人正直、舍己为人、不计名利,大部分绣品都无偿贡献给学校,捐助办学。她将自己毕生从艺心得,无私地传授学生,亲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刺绣艺术人才。如今在她的学生中,许多都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大师。杨守玉终生未嫁,将自己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艺术事业。恩师高尚的品德,是后人们永远难忘的纪念。
版权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,作为参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!转载本站内容,请注明转载网址、作者和出处,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。
上一篇:沈寿
下一篇:胡莲仙
相关推荐